(资料图)
本报讯 弘扬民族特色,传承多彩非遗。近年来,芒市老年大学以民族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,积极探索,不断丰富教学内容,扩大办学规模,在满足老年人学习活动的同时,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开设特色课程,助力非遗传承。结合民族特色,市老年大学校本部开设了老傣文、剪纸、果雕等短期班,4批次100余名老年学员参加了学习。以“一乡一品”的思路,围绕乡镇民族特点,在乡镇老年大学开设竹编、织锦等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班,目前有固定班级6个,学员130余名。通过这种“非遗新体验”的授课方式,让老年学员们零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,增强了民族认同感。“非常高兴能在老年大学学习剪纸,很多年前就想学,现在终于实现了。”学员潘黎高兴地说。
广纳师资队伍,壮大办学力量。为办好民族特色班,老年大学广纳贤才,有针对性地聘请非遗传承人、民间艺人等担任任课教师。去年以来,老年大学增加了8名教师,分别担任剪纸、果雕、老傣文、象脚鼓、葫芦丝等班级的授课教师,师资队伍逐步趋于年轻化、专业化。目前已建立起一支有近30名教师,且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、具有专业特长的老中青结合教师队伍,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。
融合产业发展,推动村民增收。在乡镇老年大学发展上,芒市老年大学注重以教学内容融入当地产业,推动老年学员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经济收入。在轩岗乡老年大学的竹编教学点,学员们参与合作社经营,竹编产品销往全州各县(市)及腾冲、保山、大理、临沧等地,产品供不应求,年收入达万元以上。在芹菜塘手工绣教学点,村委会将搬迁到此的中老年妇女集中起来做手工绣,一朵朵“掇花”“编花”“撒花”在她们的巧手里栩栩如生,做出的绣花鞋、围腰、枕套、手袋等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,每年数万元的收入让“绣娘”们欣喜不已。
(市委老干部局)